【引用格式】韩锡斌.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迈向人本、智慧与共生的未来图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20):1.
怀进鹏部长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传统社会分工体系,催生新的职业形态;正在改变知识产生与交流的方式,大幅提升知识更新速度,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方法与底层逻辑。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以“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为主题,收录相关文章,旨在探讨AI时代职业教育的理论重构、实践创新与转型路径。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工具理性”的桎梏,过度强调技能训练与效率提升,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建构与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加速渗透的今天,这种模式愈发显得难以为继。正如本期文章指出的,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从“工具”到“人本”的根本转向。这一转向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教育哲学、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变革。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育何为”,从能力重塑、知识范式重建到价值回归,构建一个面向高质量就业、人人享有精彩人生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知识生产与传递方式正在被生成式AI等技术所颠覆,本期文章探讨了课程知识的认识论转型这一关键问题。知识不再仅仅来源于权威专家,而是呈现出泛在、多元、协作、动态生成的新特征。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推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学校中心走向工作场所导向的知识网络构建。这不仅关乎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关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深层变革。
智能体(AI Agent)作为AI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载体,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新议题。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教育系统中的“智能协作者”,能够弥合产教鸿沟、重构教学流程、优化治理结构。从课程教学到岗位实训,从教师发展到质量评价,智能体正在多个维度上赋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本期多篇文章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路径,阐述了智能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
数字教材不只是教学工具,更是智慧教育生态的重要支撑,其发展也进入深水区。本期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材的知识逻辑与技术形态变革。从内容形态到交互方式,从教学功能到评价机制,数字教材正在经历从“纸质替代”到“智能平台”的跃迁。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带来了知识存在方式、学习行为模式乃至教育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坚守教育的人文底色,如何在动态更新中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与权威性,是数字教材发展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
人工智能也在深刻重塑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本期文章关注了数字教学法的议题,不仅讨论技术工具的使用,也探讨教学理念、学习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整体创新。绿色鲁棒的数字学习环境、循证导向的教学实践、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特征。
职业院校的“双高计划”建设也在数字化转型中迈入新阶段,本期文章指出数字化思维、系统化逻辑与数智化自控成为推动项目建设高质量落地的重要方法论。通过任务分解、绩效反馈与动态调控,职业院校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实现建设目标与教育使命的统一。
职业教育的智慧化生态构建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本期文章综述了多个国家结合自身国情,推进职业教育数智化的发展路径。尽管模式各异,但各国均强调政策引导、技术融合、产教协同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未来,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的建设仍面临技术伦理、数字鸿沟、数据安全等挑战,需要在全球合作中共同应对。
纵观本期专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人工智能不是职业教育的“外部变量”,而是推动其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动力”。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回归人的价值,重构教育的生态。未来职业教育的图景,将是一个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全球协作为特征的智慧教育体系。期待本期文章能够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的思考与行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人本化、协同式、可持续的发展。(韩锡斌,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