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lobakashop.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黄辉:职教出海——教育对外开放的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5-09-25


【引用格式】黄 辉.职教出海——教育对外开放的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7):1.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职教出海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极具活力和特色的创新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成为服务大国外交、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航道。

大国外交不仅需要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同时也需要教育、文化等“软实力”。近年来,国家间元首会晤、政府间合作框架频频将职教合作列为重要内容。以鲁班工坊为代表的出海项目,先后40多次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国外交中富有温度的“伴手礼”。大国外交为职教出海领航,职教出海也为大国外交添彩。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职教出海始终与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同频共振、深度联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00多所职业院校在海外举办了5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从覆盖行业领域看,制造业占31.94%、采矿业占29.17%、建筑业占8.33%、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占6.94%、批发和零售业占6.94%,与我国对外投资重点领域基本一致。这些项目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了本土化技能人才,同时助力了合作国工业化进程和青年就业,支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产能合作环境,形成“教育—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学历层次完备、覆盖行业广泛、办学模式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服务大国外交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实现了从“引进来”为主到“走出去”为主的格局性变化。目前,职业教育“中国范式”已被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借鉴,一批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被周边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纳或在合作学校使用,帮助合作国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增强了其自主发展的“造血”能力。

面向未来,职教出海应进一步置身于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领域,以开放思维、务实合作,助力我国与周边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谋发展、互利共赢。

一是应不断优化职教出海布局。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以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区域为重点,在巩固矿产、建筑等传统优势领域合作基础上,积极拓展与新能源、新基建、高速铁路等领域重大项目相配套的职教出海项目,助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支持边境地区职业学校紧密结合邻国重点产业与优势领域,精准发展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专业。

二是应持续创新职教出海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入探索职业院校与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等有实力的企业抱团走向海外的模式路径。持续支持鲁班工坊、班·墨学院等品牌建设,结合区域实际和品牌特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协调解决共性困难问题。鼓励共同体、联合体中有关院校和有海外业务布局的企业,共同总结国内产教融合经验,探索出海项目。统筹推进海外标志性工程项目与职业教育“小而美”民生项目同步建设,推动工程项目、产品、技术、教育成体系在海外落地。

三是应进一步提升职教出海办学质量。不断增强海外办学能力,完善学校教育与培训体系,构建不同学历层次的合作体系。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出海项目发展,开展项目质量评价。共建一批高质量的双语课程、数字教材、实训设备和实践项目,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素养,分享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成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挑战新需求,探索合作新空间。加强“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就业竞争力。

四是应增强在全球职业教育治理的话语权。进一步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推动有关全球倡议、全球行动在我国落地并结合国情创新实践。发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上合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等作用,密切与周边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职教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多边、双边在职业教育研究、产教融合、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合作。高水平设计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议题,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办好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技能切磋与交流。以我国为主牵头研制广泛认同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使我国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推动理论创新,在学术领域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黄   辉,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Baidu
map